编者按:相较其他核心城市,上海城市更新之路起步较早且稳步推进,从1992年起上海就开始了“365 棚改计划”等大规模的旧改更新工作,迄今为止已走过30个年头。
风雨30年,上海的城市更新留下了太多经典作品,有太多故事、太多人值得被铭记;展望未来,新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更新参与方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2022年9月,在全联商会城市更新分会的指导下,凤凰网房产环沪以“城人之美”为命题,携手知名地产设计师平台——地建师丨DJSER,共同开展“30年30人”系列活动。
采访将邀请城更领域30位行业代表,分享关于城市更新、城市运营、建筑设计、美好生活或绿色低碳等维度的见解。
参与本期“30年30人”的是SOM副总监,资深城市设计师 俞海星 先生。
俞海星先生是SOM上海办公室的副总监和资深城市设计师。他在中央商务区、城市更新、大型综合片区开发等类型的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拥有多年的专业设计经验。俞先生参与设计的项目遍及中国各地,通过与SOM美国设计团队和其他领域设计顾问的共同协作,他致力于将SOM的设计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的开发环境,强调城市设计策略的操作性,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建设。
以下是访谈原文:
Q:您如何理解城市更新的价值诉求?
A:城市更新的设计和实践讲求中庸之道,往往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最优解,更多时候是在寻找能够实现多方平衡的最不坏的方案。其价值判断的出发点逃不开“安身立命”四个字,要使人民的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所以,城市更新既是文化传承的命题,更是社会民生的使命。
城市更新代表性项目简介
上海黄浦老城区是该城市最古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中心是上海古城的遗址,曾经被城墙围护。上海古城总体规划在遵守历史保护限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前瞻性、以公交为主的开发方式,在保护地区特色及规模的同时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街景、建筑及城市形态。SOM为最具上海历史人文特色的老城厢地区提供可实施的规划策略,维护豫园等文化脉络,平衡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区域开放空间框架,强化老城厢地区与外滩、新天地区域的联系。
规划保存了古城墙内低密度结构及具有历史尺度的公共空间。SOM建议在古城墙内外部分地区增加较高、具有对比性的建筑体量,以增加该区域的地标感。在古城墙外进行更高密度的开发,既可保持地区的总体开发程度,又与古城较低的开发密度形成对比。
SOM所提议的以公交为主的开发形式利用了该地区高密度、多功能的环境,规划包括住房、商业、零售、酒店及文化开发。规划旨在吸引新产业到古城来,激活当地经济、促进多样性与创新,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总体规划对现存的具有意义的建筑进行了保存,避免近期城市化中宽街道、大型结构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规划呼吁采用更深思熟虑的设计手段来振兴该重点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