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依陆而生,因海而盛。千年以来,奔流的滚滚长江裹挟着沙土,滋润着上海滩,塑造了上海的自然风貌。百年至今,涌入的三教九流挥洒着热血,开创着人生路,创造了上海的人文精神。
上海本是片海,得益于长江与海水交互,6000年前,现今上海西部地区发育出了古海岸线“冈身”。在海产与沃土的孕育下,先民们先后创造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塑造了上海文明之根。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地处吴越之地的上海逐渐跻身最富庶地区之列。“苏松财赋半天下”,从通商大邑青龙镇到棉纺重镇松江府,自古以来,上海就践行着贸易与制造业并进的发展道路。
南宋期间,在今南市之地设立了上海镇,始有上海之名。上海镇及之后的上海县原本只是松江府下辖的行政区,但1843年开埠之后,上海一飞冲天,逐渐从沿海县城蜕变为东亚第一大都会。
开埠后的上海,华洋杂处,集聚各色人等。这片新生乐土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周边平民讨生活的打拼之地,这张1919年地图中,被租界包围着的上海县城,俨然成为洋人势力范围中的中国半岛。
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了“大上海计划”,希望能“设世界港于上海”。这张1937年的地图中清楚的展现了当时上海的三种形态:规划严整的新上海、道路密集的租界区、古老传统的旧城乡。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的独立。全新的区划取代了之前的租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区划格局。
从时间尺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至今,无疑是上海发展最快的时期。这幅动图就直观的展现了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人类对地表的有计划改造。
上海的繁荣,始终是与水相关的。往来的货船带来了人流、物流和现金流,沿江的外滩也在人、财、物的流动中,成为金融业的中心。1937年的外滩,似乎就已经和当今一样繁忙。
有言云:“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眼看着上海第一高楼的名号从国际饭店变成上海中心,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黄浦江两岸的巨变,就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
上海的巨变,在大楼,也在制度。1990年,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成立。重头再来的盛况不禁让人回想起旧上海的证券交易。
如今,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移师陆家嘴。门字型的证券交易大厦与周边错落密集的现代摩天楼一起,构成了一幕充满赛博朋克风的景象。
准点、快速而繁忙的轨道交通是近现代公共交通的标志,虽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轨交建设开展较晚,但从1994年至今,经历20多年的发展,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世界轨道交通里程最长的城市。
随着上海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原来的老城区已经再也无法满足千万级庞大人流的出行需求,上海“第二中心”也渐渐浮出水面。2009年,虹桥商务区规划正式确立,未来将打造辐射长三角的巨型交通枢纽。
经济发展、金融贸易、城际交通全方位快速发展的上海,在文化方面也是不甘落后。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在浦江两岸盛大召开,创下12项世界之最。
伴随着“上海中心”再度西移的火热讨论中,远在东边的“自贸区”横空出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则真正代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新阶段。
2016年6月6日,中国内地首座迪士尼主题乐园正式开园。
图集的最后,让我们回归到上海的人。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上海人在时代浪潮中,接受着全球的文化碰撞。我们能够站在“中国窗口”眼观四方,却也在东西文化的更迭中,经历着空虚与迷茫。
城市在时代推动下,经历着变迁,这是一场洗礼,也是一次新生。今日的上海,在诸位的眼里。